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的王家龙和邓爱群总结说: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有科研体系被打破,但新的体系和渠道却没有建立起来。老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产品老化,虽然经营方向有所改善,但科技**能力仍然不够。而一批已经改制、运行灵活的民营企业虽然正在成为新的亮点,但多半尚未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科研力量薄弱,**成果鲜有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
与国外在分析测试仪器领域的高投入和高回报相比,我国仪器行业研发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投入科研力量和经费不足,人力和财力都无法支持足够的长期的技术**投入??蒲б瞧餍幸担旱缒鼙硇Q橐巧蠊虢诖蠊?/div>
王家龙和邓爱群指出,以我国实验室仪器生产企业为例,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5家,缺乏综合实力超过10亿元的旗舰企业。外国科学仪器公司的开发投入约占销售的10%,而我国仅占2%到3%。总体上企业自主**成果与应用结合不多。高等院校关于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特别是研究深度和力度都不够,所以二次开发工作量大,费用也高,造成仪器科技成果转化比较低。
如何发展科学仪器行业:电能表校验仪生产大国与进口大国
“中国科学仪器的大发展,是我们期盼了几十年的事情。”80多岁的中科院院士陆婉珍在此次年会上动情地说。
范世福认为,要彻底改变国产科学仪器的落后状况,首先要从“人”做起。他指出:“人才缺失问题对于**比重高、多学科交叉的仪器仪表界来说特别突出。”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总经理樊志强则强调企业要重视挖掘现有员工的潜力,因为体制可能掩盖员工的才能。该公司历史悠久,曾经被誉为我国仪器行业在南边的“黄埔军校”。“很多员工,在我们的体制内看不到闪光点,出去以后生龙活虎。所以还是得先‘挖地三尺’在内部找人。”樊志强说。
陆婉珍建议行业协会采取措施,促进建成一到两个专门培养科学仪器制造中等专业人才的机构。
陆婉珍还建议国内企业应该注重既有市场的保证和发展,不要太快转移市场方向,“这是累积实力的重要办法”。
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斌对此深表赞同,“我们公司长期专注于金属材料检测领域,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坚持留在了公司”。
闫增序认为,要在业内倡导科学的**理念,打破在中低端技术和产品上的重复开发和生产以及低价竞争的**局面,多参与中**产品市场竞争。
范世福也呼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建立鼓励**的相应政策和法规,实施有监控的市场经营条例,规范市场运作,鼓励上等优价,压制削价竞争。
范世?;菇ㄒ楣业髡瞧饕潜硎乱挡季?,加快中西部仪器仪表事业建设。目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布局不合理,沿海地区密集拥挤,中西部稀落凋零,时时发生研发或产品重复,形不成合力,反而互相抵消。而我国中西部过去有过仪器仪表事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范世福认为首先可从西安、成都、兰州、重庆、银川、昆明等地着手。“各地都有基础,也都有发展高新仪器仪表事业的需求和人力物力以及科技条件。”
而近年来,仪器仪表行业多年的呼吁也初步得到了政府的回应。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韩行在会上发言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锁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会陆续出台很多政策予以倾斜,“其中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主要就是包括仪器仪表行业”。
去年,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六部委试点产业技术**战略联盟。这是以长三角地区11家龙头企业、8家高校和6家科研院所和2个行业学会为核心所形成的新兴技术**合作组织。范世福认为,从“七八条枪各打各的”到集合队伍,取长补短,合力攻关,本身就是科技发展途径的**,应得到支持和推广??蒲б瞧餍幸担旱缒鼙硇Q橐巧蠊虢诖蠊?/span>
此外,我国在今年4月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试点工作,也将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蒲б瞧餍幸担旱缒鼙硇Q橐巧蠊虢诖蠊?/span>
在与年会同期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上,有的国产厂商在醒目位置打出了豪言壮语——“做世界**的分析检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范世福也对仪器行业的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只要支持到位,加强引导,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业者和用户都可扬眉吐气”。